借老子经验修无为大道一之(一)

借老子经验修无为大道一之(一)

出自白陽先天大道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原文

作者:白阳老人


前言

△“相界”之中。古今中外。诸大“宗教”。

 各有门户。自家教说。称为“经典”。

 智者则之。“经典”本身。并不是“道”。

 而为各宗。有德慧者。修行“经验”。

△聪明人知:

 要在别人。“经验”之中。

  找到属于。自己“智慧”。

 要在自己。“智慧”之中。

  开发属于。自己“经验”。

△真正修行。一生之中。只在别人。

 “经验”之中。任性执著。那是后知。

 不能后觉。自我封闭。永远难现。

 自己“智慧”。因此之故。我们今天。


借老子“经验”修无为大道


△老子言“道”。并非“玄”言。它是实用。

△老子“经验”。所指者何?它是“无为”。

△“无为”所指。由“无”至“有”。它是“化原”。

△“化原”所“蕴”:

 “形上”“形下”。

 “无无”化“无”。

 “有有”化“有”。

 由无至有。大至天地。小至飞沙。有象无象。

 无不包被。无不穷尽。

△老子“经验”。所本“无为”。如何修法?

 “无为”为“体”。它是“本然”。

 “有为”为“用”。它是“自然”。

  “体”显于“用”。

  “用”生于“体”。

  “本然”为“体”。

  “自然”为“用”。

 由之则知:

  “体”不离“用”。

  “用”不离“体”。

  “素慧”为“体”。

  “智慧”为“用”。

 所指“素慧”。“本然”所具。

 所指“智慧”。“自然”启发。


浅化

编辑:浅化小组


前言


在我们所生活的世界里,从远古至今日,各大宗教都会支持自己所属教派的学说或理论,而对其它门派则抱以批评的态度、更甚至存在偏见。教派里的信徒遵从各自门派中师长的教导,并将前辈师长们的著作尊崇为“经典”。有智慧的人能明白,“经典”并不能代表绝对的真理,它只是过往有德有慧的修行人所遗留下来,记载着修行经验的著作罢了。


路是人走出来的,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经典”就如同一条条的道路,记录著前人心血的结晶。聪明的人知道,当走在别人开创的道路上时,可以借由体会自己走他人的路的经验,从而启发出自我的智慧;当人们向内打开自我的智慧之门,便能从中走出属于自己的一条路来。


对修行人而言,修行是一辈子的事。如果修行人终其一生都只在走别人走过的路,执著、沉迷于别人的修行方式,那么虽然可以经由走上前人的路而看见他们路上的风景,但是我们却不可能再重现一次前人开创道路时的悟境。当我们走上一条已经开拓的道路,虽然看起来前程似锦,但是这条已成之路却也侷限了我们本该无穷的思维与无尽的创造力;在此同时,我们内在本具的智慧也就更难展现了。


是以今天谈老子,是要借老子的经验来开启我们的智慧之门,拓宽我们的视野、广博我们的思维,借由老子他对修行的体验,向内审思我们该如何修行这无为的大道。


正文


老子所论述的“道”,并不是虚无飘渺的哲学理论,而是与人世生活切身相关的学问。老子他修行的经验,可以用一个名称来概括,那即是“无为”。


以“无为”为名所指称的老子之“道”,代表从“虚无”至“实有”、一切生化所不能离开的绝对法则以及它的实质精神;也可以这么说,“无为”两字足以代表一切生衍变化的核心规律 。


既然“无为”是万化所必须依循的法则 ,它所蕴涵的学问便已包含了“形而上”与“形而下”──从一切有指有名之前,到一切有指有名之后──的道理。对生长在这天地间的世人而言,透过对“无为”含义的了解,我们便能从“无”与“有”的相对世界里溯源而上,追寻到含藏“有”、“无”但是还没有分开“有”、“无”的状态,由此再深入探讨这种混沌状态的起源。可以说,从无形无象到有形有象,大至宇宙天地,小至飞沙尘埃,一切万有的生化都可以“无为”二字来去理解与探究。


老子他的思想便是以“无为”为基础,他的一生,也贯彻了“无为”二字的精神。可能有人会问:那么,“无为”──这样一个统贯“无”与“有”的真理,又该如何与自我的修行结合在一起呢?


以“无为”之心做“有为”之事,这句话或许可以给我们作为参考。


深入分析下去,我们可以理解:本质会借由实用来显象,实用也立基于本质之上;如果说“本然──先天所具”代表本质与核心,那么“自然──后天所衍”就代表核心所衍生的实用。“无为”既然是一切万化的核心规律 ,那么它理当属于“本然”,而代表万有与万化之存在 的“有为”,便该属于“自然”;也就是说:“无为”是本质、是核心的精神,“有为”是从本质与核心衍生出来的实用。


生而为人谈修行,“本质”和“实用”是分拆不开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可能离开身处的“自然”而仅仅生活在“本然”里,也不可能在背离“本然”的状况下谈修行;是以,我们不可能离开“实用”而单独只谈“本质”,也不可能脱离“本质”就直接探讨“实用”。可以说,对人世的修行者而言,修行本身就是以“无为”之心所做的“有为”之事。由此可知,“无为”与“有为”、“体”与“用”对人世的修行而言是无法分割的,必须一同讨论。


讲到“体”与“用”,白阳老人也借此厘清“素慧”与“智慧”的含义。世人通常只知晓“智慧”一词,那是因为我们总是将灵性的禀赋与经过世事焠炼而得的智能混作一谈。是以过往修行人便用“素慧”与“智慧”来分指这两种不同的智能。“素慧”代表每个人灵性里所带有的、来自根原的先天智能,所以我们说“素慧”是一个人“本然”就被赋与的(先天所具);“智慧”则是指每个人历经世事后所锻练出的后天智能,这是人被“自然”所启发的(后天所衍)。如果没有“素慧”为根基,“智慧”将受限于一个人过往的经验;如果没有实践于生活中的“智慧”,“素慧”也仅止于一时的明觉。是以我们可知:“素慧”是本质的、核心的,而“智慧”则是本质所衍生出的实用。


在此篇前言里我们所看到的“智慧”一词,是将“体”与“用”──“先天的智慧”与“后天的智慧”──合并在一起的用法。也可以说,前言中的“智慧”,是以“素慧”为体、“智慧”为用,综合而论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