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老子經驗修無為大道一之(一)

借老子經驗修無為大道一之(一)

出自白陽先天大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原文

作者:白陽老人


前言

△「相界」之中。古今中外。諸大「宗教」。

 各有門戶。自家教說。稱為「經典」。

 智者則之。「經典」本身。並不是「道」。

 而為各宗。有德慧者。修行「經驗」。

△聰明人知:

 要在別人。「經驗」之中。

  找到屬於。自己「智慧」。

 要在自己。「智慧」之中。

  開發屬於。自己「經驗」。

△真正修行。一生之中。只在別人。

 「經驗」之中。任性執著。那是後知。

 不能後覺。自我封閉。永遠難現。

 自己「智慧」。因此之故。我們今天。


借老子「經驗」修無為大道


△老子言「道」。並非「玄」言。它是實用。

△老子「經驗」。所指者何?它是「無為」。

△「無為」所指。由「無」至「有」。它是「化原」。

△「化原」所「蘊」:

 「形上」「形下」。

 「無無」化「無」。

 「有有」化「有」。

 由無至有。大至天地。小至飛沙。有象無象。

 無不包被。無不窮盡。

△老子「經驗」。所本「無為」。如何修法?

 「無為」為「體」。它是「本然」。

 「有為」為「用」。它是「自然」。

  「體」顯於「用」。

  「用」生於「體」。

  「本然」為「體」。

  「自然」為「用」。

 由之則知:

  「體」不離「用」。

  「用」不離「體」。

  「素慧」為「體」。

  「智慧」為「用」。

 所指「素慧」。「本然」所具。

 所指「智慧」。「自然」啟發。


淺化

編輯:淺化小組


前言


在我們所生活的世界裡,從遠古至今日,各大宗教都會支持自己所屬教派的學說或理論,而對其它門派則抱以批評的態度、更甚至存在偏見。教派裡的信徒遵從各自門派中師長的教導,並將前輩師長們的著作尊崇為「經典」。有智慧的人能明白,「經典」並不能代表絕對的真理,它只是過往有德有慧的修行人所遺留下來,記載着修行經驗的著作罷了。


路是人走出來的,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經典」就如同一條條的道路,記錄著前人心血的結晶。聰明的人知道,當走在別人開創的道路上時,可以藉由體會自己走他人的路的經驗,從而啟發出自我的智慧;當人們向內打開自我的智慧之門,便能從中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來。


對修行人而言,修行是一輩子的事。如果修行人終其一生都只在走別人走過的路,執著、沉迷於別人的修行方式,那麼雖然可以經由走上前人的路而看見他們路上的風景,但是我們卻不可能再重現一次前人開創道路時的悟境。當我們走上一條已經開拓的道路,雖然看起來前程似錦,但是這條已成之路卻也侷限了我們本該無窮的思維與無盡的創造力;在此同時,我們內在本具的智慧也就更難展現了。


是以今天談老子,是要借老子的經驗來開啟我們的智慧之門,拓寬我們的視野、廣博我們的思維,藉由老子他對修行的體驗,向內審思我們該如何修行這無為的大道。


正文


老子所論述的「道」,並不是虛無飄渺的哲學理論,而是與人世生活切身相關的學問。老子他修行的經驗,可以用一個名稱來概括,那即是「無為」。


以「無為」為名所指稱的老子之「道」,代表從「虛無」至「實有」、一切生化所不能離開的絕對法則以及它的實質精神;也可以這麼說,「無為」兩字足以代表一切生衍變化的核心規律 。


既然「無為」是萬化所必須依循的法則 ,它所蘊涵的學問便已包含了「形而上」與「形而下」──從一切有指有名之前,到一切有指有名之後──的道理。對生長在這天地間的世人而言,透過對「無為」含義的了解,我們便能從「無」與「有」的相對世界裡溯源而上,追尋到含藏「有」、「無」但是還沒有分開「有」、「無」的狀態,由此再深入探討這種混沌狀態的起源。可以說,從無形無象到有形有象,大至宇宙天地,小至飛沙塵埃,一切萬有的生化都可以「無為」二字來去理解與探究。


老子他的思想便是以「無為」為基礎,他的一生,也貫徹了「無為」二字的精神。可能有人會問:那麼,「無為」──這樣一個統貫「無」與「有」的真理,又該如何與自我的修行結合在一起呢?


以「無為」之心做「有為」之事,這句話或許可以給我們作為參考。


深入分析下去,我們可以理解:本質會藉由實用來顯象,實用也立基於本質之上;如果說「本然──先天所具」代表本質與核心,那麼「自然──後天所衍」就代表核心所衍生的實用。「無為」既然是一切萬化的核心規律 ,那麼它理當屬於「本然」,而代表萬有與萬化之存在 的「有為」,便該屬於「自然」;也就是說:「無為」是本質、是核心的精神,「有為」是從本質與核心衍生出來的實用。


生而為人談修行,「本質」和「實用」是分拆不開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不可能離開身處的「自然」而僅僅生活在「本然」裡,也不可能在背離「本然」的狀況下談修行;是以,我們不可能離開「實用」而單獨只談「本質」,也不可能脫離「本質」就直接探討「實用」。可以說,對人世的修行者而言,修行本身就是以「無為」之心所做的「有為」之事。由此可知,「無為」與「有為」、「體」與「用」對人世的修行而言是無法分割的,必須一同討論。


講到「體」與「用」,白陽老人也藉此釐清「素慧」與「智慧」的含義。世人通常只知曉「智慧」一詞,那是因為我們總是將靈性的稟賦與經過世事焠煉而得的智能混作一談。是以過往修行人便用「素慧」與「智慧」來分指這兩種不同的智能。「素慧」代表每個人靈性裡所帶有的、來自根原的先天智能,所以我們說「素慧」是一個人「本然」就被賦與的(先天所具);「智慧」則是指每個人歷經世事後所鍛練出的後天智能,這是人被「自然」所啟發的(後天所衍)。如果沒有「素慧」為根基,「智慧」將受限於一個人過往的經驗;如果沒有實踐於生活中的「智慧」,「素慧」也僅止於一時的明覺。是以我們可知:「素慧」是本質的、核心的,而「智慧」則是本質所衍生出的實用。


在此篇前言裡我們所看到的「智慧」一詞,是將「體」與「用」──「先天的智慧」與「後天的智慧」──合併在一起的用法。也可以說,前言中的「智慧」,是以「素慧」為體、「智慧」為用,綜合而論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