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1~3)

智(1~3)

出自白陽先天大道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智者知也。 知人、知事、知物者,外也;知己者,内也。 知外者,外求也;知内者,内修也。 外求为俗智,内修为圣智。 达者为俗脱俗,为道遣道。 故无俗圣之分也。

“向前看”是人类从小就学习来的观念。有人说只有向前看,才能看到美丽的彩虹。彩虹象征理想、梦、目标。从小开始,老师就要我们立定志向,朝着自己立定的目标前进。“我的志愿”不知大家已写过多少遍,有些人的志愿也许不尽相同,但总算立定了目标。 老师又说,人没有目标就好像无根的浮萍,随波漂浮。孔老夫子也说:“人而无志,不知其可也。”整个社会都朝着目标前进,现在又用了另外一个名称“愿景”,其实名称改了,意思还是一样。 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艺术家、企业家、教育家、宗教家、科学家,…这些都是你的志愿之一。有些人达到了,有些人没有,达到了就是成功,没有达到就是失败。不管成功或失败,奋斗是需要的。难怪有人说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当他们成功了,名得到了,利也得到了,表面上可说是富有的,但他们的内心往往有失落感,他们心灵空虚,好像缺少了什么?每当夜深人静,他们常会扪心自问:生命的意义何在?忙忙碌碌为了什么?

为了追求内外的一个平衡,有人沉迷于山水,有人沉迷于酒色,有人加入行善会,有人皈依宗教而求心灵的寄托。让生活过得实在些,从向外的名利追求转换成向内心灵的追求。

有些人从小就喜欢向内走,走修行的路,他们接触过各种宗教,研究过各种经典,阐述妙理,如舌灿莲花,绵绵不绝。对真理的研究不遗余力,别人问什么,都能对答如流,而成为真理的解释者。有些修行者虽不着重经典的探讨,但他从身心上苦修,以求得到各种果位,如阿罗汉、菩萨、佛、圣人、仙佛等。他们虽然向内走、向内修,还是有所期盼,还是有目标,还是有所求。此与尘世向外之求名求利又有何分别?

有智慧的人,也可以说是知者,他们了解了道的真谛,守其中而制其外,虽行人世间,做自己的事业,而其心是超然的,如如不动;虽走修行的路,其心不为道所迷,而能圆融一切。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与自知,缺一不可,此可谓完整,此可以说“无俗圣之分”。


知之功,去执也;
知之能,去道也。
夫为人者:
入世则为名执名,为利执利;
出世则为德执德,为道执道。
名虽各异,其执一也。

蜘蛛结网,是为了生存;世人结网,却绑了自己。有人说作茧自缚,实乃最好的写照。这些网是什么?是名网、利网、德网、道网。 有智慧的人,他也照样结网,不过他像蜘蛛一样,在网上悠游自在,不为网所粘缚。真的所谓“入世出世,在尘出尘。”

所以修行最重要的事是开发本身的智慧,使之能悟、能知、能明,才能破除一切执著。否则不管入世、出世,都同样一网无遗了。

如何能知?
静而已矣。
然则:
有出有入,非静也。
有动有静,非静也。
无生无息,非静也。
一念不生,非静也。
而能:
处静无静,处喧无喧,方为真静。

开发自己的智慧,须从静入手。静是打开智慧的钥匙,它不是静坐之静,也不是静心之静,更不是无念之静。有心求静,则永远得不到静。那么静是什么?简单的说,静是永恒,静是不变。它永远和你在一起,寸步不离。只要你有灵敏的觉知,当下即是。在深山里,你是静的;在市场中,你是静的;在枪林弹雨中,你是静的;在人生的旅途上,你是静的。何时非静?何事非静?这就是真静。 世人常以“无欲则静”为修行准则,以过程来说无可厚非,如以终极而言则离道远矣。你清楚地知道欲之来、欲之去,它们与静何干?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是否影响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