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阳大道奥义(四)

白阳大道奥义(四)

出自白陽先天大道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原文

“性”者“良知”也。
“命”者“良能”也。

‘天命之谓性’而是“命”重于“性”.亦即“能”重于“知”也。

一念之善即见“性”。
一善之行即见“命”。

“性命”即“良知良能”也。良知良能同出于大道.其本体.万殊归为一本。其知识.则一本散为万殊。其终则归“一”也。


良知良能俱不可见.为潜在.而是道之表相。道不可见.但其表相于外为“良知”、“良能”。 时今修白阳大道者应首先唤起“良能”。修“良知”是由少私欲为入手.盖无私欲.则良知自现也。“良能”固然也戒私欲.但良能不是仅由少私寡欲入手.良能为原有.说来即来。人之能冒险犯难.见危授命者.固然有赖于“良知”之明辨.而实则为“良能”之鼓励.有以成之也。

修白阳大道.不可不致良知.更不可不起良能。良能者为宇宙不灭之生命体。修者如能唤起良能,则能一往无阻.何患乎白阳大道修不成?

然则‘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乃上天激励其启发“良知”“良能”也。良能之起.即意志之表现.故修大道者.不可不立志.立志则良能起矣。


人由道生。是故.人是‘道生之.德育之。’因人为道所生.所以人有道根。

人来自天.所以可返于天。自何处来.自可再返于何处。要回原处.必须先修大道.大道而是天与人之桥梁。

“人”与“道”本来“同体”。
道为善.是故.人性亦善。
人与道同具其“能”。道所能.人亦能也。

由于以上之三同.所以人与道.能合而为一。既能合而为一.则道与人.本无距离。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道与人之间.有一境界.所谓境界者.就是另外一种生活。譬如:天与地之间.当然有境界.圣人与常人不同.善人与恶人不同。其生活不同.其境界则亦不同也。所以修大道者.就是修“道与人”之境界.而能修至无境界时.就是得道而成道也。

境界大别分为有形境界与无形境界。有形与无形.而是一种波动.即矛盾也。人是在矛盾中而看矛盾.自非真境。真境者乃大自然也。自然者无所不然.即“玄同”也。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亲疏利害贵贱.完全不存在.其终则为齐物.亦即玄同也。


冲和之气者为人。人者.天地之性也。道为灵界之尊.人为物界之长。道居至高之境界.而人居于物界.难免不有物之困扰.受物之影响。所谓物者.包括衣、食、住、行、育、乐等.而此生活无不影响生理.所以自会生出诸多欲念。 人之身是一樊笼.而把人之生命.围困在这躯壳之中。身是一道铁幕.也可以说是罪恶之渊薮。因此真修道者.无必要过份珍惜其躯壳也。所谓苦修者.并非故意轻视他之身.而是藉苦修以减少肉欲。

浅化

编辑:浅化小组


“性”是“良知”;“命”是“良能”。‘天命之谓性(上天所赋予的本质叫作性)’是指“命”先于“性”,亦即“能”先于“知”。若有一念向善就是“性”的表现,若能行一件善事就是“命”的表现。“性命”的意思,就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来自大道的根源处,虽然在世间有不同的显象,但俱由本然所化,写作形容词,即是:“万殊一本”;而对于良知良能的理解与实践,每个人的解释和作法都不尽相同,又如同一本散为万殊了。追究良知与良能的根本原头,则都是大道本体,都归于本然。

我们看不见良知与良能,它潜藏在我们内心,是大道的表相。我们虽然也看不见大道,但是大道表现在外,就是“良知”与“良能”。现在我们修习白阳大道,便应先唤起我们的“良能”。要使我们“良知”显现,可以由减少私欲着手,因为没有私欲,良知就能自然显现。“良能”虽然也要去除私欲,但良能不是仅由少私寡欲着手,良能根原于祖炁,是我们本身所固有,只待拨去人心的云雾,良能便如无所不照的太阳,当来即来。人之所以能冒险犯难、见危授命,这固然是有赖于“良知”的明觉、辨察,但实际上也是由于“良能”的鼓励,才得以完成。

修习白阳大道,不可不有良知,更不可不唤醒良能。良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体,修行者如果能唤起良能,便能勇往向前、畅通无阻,又为何担忧修不成大道?孟子曾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要把重任交给这个人的时候,一定先困苦他的心志、劳累他的筋骨、饥饿他的躯体、穷乏他的身家,扰乱他、使他的所作所为都不顺遂,为的是要激发他的心志,坚忍他的性情,增加他所欠缺的能力。)’这就是上天激励人们启发“良知”“良能”的作为。良能的启动,便是意志的表现,是以修大道的人,不可以不坚定意志,立志则良能就兴起了。

生活在世间的人们,皆是先天祖炁的分灵,下降于人身,而遵从著大道的法则,才有生、老、病、死等诸般现象。可以说,我们都是来自大道的根源处,而在人世间,也循着大道的路径而行。正因为人是由‘道生之,德育之(大道孕生他,德行蕴育他)’,是以每个人本心之中,都含蕴著大道的种子。

人类来自于先天祖炁,自当再返回于先天祖炁。从哪里来,当然可以再返回那里。但要回到来时处,必须先修习大道,大道是先天祖炁与人类的桥梁。

“人”和“道”本来即是一体;大道是至善的道理,人的本然自性也是至善的;人和大道都具有相同的能力,大道能够做到的,人也可以做到。

由于人与大道有这三种相同处,所以人和大道,可以合而为一。既然人与大道可以合而为一,那么大道和人本来就没有距离。所以古贤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大道,是不会有片刻时晌与人们分开,若会和人分开,那就不是大道了。)’大道和人之间存在着一种境界,所谓“境界”,就是指另外一种生活方式。例如:天与地之间,存在不同的生活方式;圣人和常人的言行处事不甚相同,善人与恶人的言行处事也不会一样。生活方式、生活态度的不同,所谓“境界”就会有所差异。所以修习大道的人,就是在修“道和人”之间的境界以至于无,如果能够修行到没有境界的差异,那么就是与大道契合为一体了。

境界在后天而言,常被分为有形的境界与无形的境界,而引导世人兴起人心去追求。但其实不管是有形境界也好、无形境界也罢,既然已生出分别与对待,就都不过是有别于和谐的扰动,也就是与和谐产生冲突的状态。人处在不和谐的状态下,所见无非是不和谐的显象,在此情况下,人们当然无法得知和谐真理的原貌。真理的原貌就是本然的大道。在本然──这“大道”的原头里,它包容一切,没有分别、没有对待,也就是所谓的“玄同”。没有亲密与否的分别、没有疏远与否的对待,没有有利与无利、没有有害与无害、没有富贵与贫贱。亲疏利害贵贱,完全都不存在,最终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万事万物俱足而平等的世界,这就是“玄同”。

谦冲温和的气质,是人本来具有的天性。人天生所具有的本质,也就是天地的本质。大道是无形界的领导,而人类则是有形界的大人。大道存在于至高的境界,而人类存在于有形物质的世界,难免会受到有形世界的困扰,受到万事万物的影响。所谓有形之物,即包括衣、食、住、行、育、乐等等,在人世的生活无一不会影响人类的生理,所以自然会衍生许多的欲望。

人类的身躯是一个束缚,它把人类的生命,围困在这狭小的躯壳中。人身如同一所坚固的牢狱,也可以说是罪恶聚集的处所。因此真心想修道的人,不用太过份珍爱这个臭皮囊。所谓“苦修”,并不是故意要轻视自己的身体,而是借由认真的修行来减少身体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