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陽大道體用(八)

白陽大道體用(八)

出自白陽先天大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原文

儒、釋、道三家就人生修養而言.莫不是在教人如何「守本分做人」.此為三家養生之頭腦所在。分而言:

儒家哲學思想.而是入世間之哲學.其人生哲學亦是入世間之人生哲學.重實用而不重理想.重現世而不重來世.重人倫日用.重經世治平。

其人生觀是積極而樂觀.故不求人生之解脫.而是求人生之完成。其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而是「內聖外王」之聖人境界。

佛家哲學思想.而是出世間之哲學.其人生哲學亦是出世間之人生哲學.重理想而不重實用.重來世而不重現世.認為生就是人生之痛苦根源.死才可以得到最後之解脫.故力求解脫生死。

其人生觀是消極、悲觀、不用世。其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而是成佛作祖的佛陀境界。

道家哲學思想.而是超世間之哲學.其人生哲學亦是超世間之人生哲學.重理想亦重實用.重現世亦重來世.更重永生.通古今.括三世而一之。解脫生死之道.在於超越生死.而是即生而超生.即死而超死.即世間而超世間。

其人生觀而是樂觀.自安自適.自由自在者也。其人生修養之最高境界.而是超聖入神.超神入化之真人境界。

白陽大道哲學思想.而是入世不為世累.出世則無捨世之弊的哲學。其人生哲學.亦是入世不為世累.出世則無捨世之弊的人生哲學。理想與實用並重.現世與解脫亦然.所謂現世者.重視人倫道德.所謂解脫者.重視大化無為.故不敢全然認同:

內聖外王聖人實用之方.就是人生修養最高境界。
成佛作祖理想之法.就是人生修養解脫之最高究竟。
超聖神化真人之道.就是人生修養至高極限之境。

淺化

編輯:淺化小組

以人生修養而言,儒家、佛家與道家的哲學思想當中,都希望世人能把握住身而為人應有的分際。「守本份做人」,這也是三家學說在涉及養生之道之處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分開來看:

儒家的哲學思想,是以現實世界為基礎而產生的學說,是以它的人生哲學也建立在現實生活之上。儒家重視實用,不追求不切實際的理想;着重現實世界,不談神鬼和來世;重視日常生活的倫理道德,重視治理天下讓人民平安和樂的學問。

儒家的處世態度是積極進取,對人生充滿信心與期待。是以他們並不認同人世是苦海、世人需從中得到解脫的說法,而是盡力追求人生志向與事業的完成。儒家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是內修完備德性、外具王者能力的聖人境界。

佛家的哲學思想出離現實世界之外,它的人生哲學亦不同於人倫世俗。佛家不重視世俗的追求但重視理想的實現,重視來生的福報而因此重視今世的修持;認為生在世間便是痛苦與煩惱的根源,當現實生命消逝之時才是解脫痛苦的開始,是以他們嚮往徹底脫離輪迴的極樂世界。

佛家的處世態度大不同於世俗的價值觀,他們以消極的作為來面對世俗的追求,順從上天給予自身的命運,並不考慮將學問做為治理世事之用。佛家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是徹底證悟真理、解脫一切煩惱的佛陀境界。

道家的哲學思想,是將世人從現實世界超拔出來的學問,它的人生哲學也着重在此。道家重視理想的追求也重視現實的生活,重視今生也重視來世,更着重研究精神不滅的永生之道。道家的修行是打破時間的概念,將前生、現世與來生合而為一來看待,生與死不過是肉體的轉換,他們認為真正解脫生死的方法,就是在生的時候超越生的執著,在死的時候超越死的執念,只要在這人世一天,就讓自己超越一切世間法,而能自由自在。

道家的處世態度是樂觀,生活的每一天都愉悅安祥、自由自在地過生活。它人生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超越聖人的德性、徹底瞭悟大道真理,並與整體合而為一的真人境界。

白陽大道的哲學思想,是在這世間生活卻不為世俗的追求所牽累,含蘊出世離塵的思想也不否定世間的一切,它的人生哲學便是這般包容一切世事的態度。理想的追求與當下的實踐同樣重要,現實生活和解脫生死也沒有輕重之別。在現實生活裡,修行人應實踐倫常道德;而若想解脫生死,則在於自身能否放下「求解脫」的執著,放下自私的自己,融入大整體無為的懷抱,才有可能與靈性的根源相契合一,而能真正超越生死。

是以白陽大道並不敢全然認同:

內修完備德性、外具王者能力,重視實用的聖人境界,就是人生修養的最高境地。

徹底證悟真理、解脫一切煩惱,重視理想的佛陀境界,就是人生修養的最高結論

超越聖人德性、瞭悟大道真理,並與整體合而為一的真人境界,就是人生修養之最大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