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之外
出自白陽先天大道
经典之外 - 曾登辉 一、什么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1、修行是解粘去缚、遣执。
解粘去缚是丢掉一切本来就没有的包袱,遣执是遣开一切的执著,包括时间、空间、自我。
2、修行没有目的,一有目的则落入有为、有求之中。
求福、求寿、求平安是目的,求成仙、成佛、成道是目的,求内心的平静、自在与喜悦是目的,求与整体契合是目的。所以说不管外在的求,或是内在的求,都是有所求,都是有所为,因此就有束缚、有框框,不但不能超越,反而陷入其中。
3、修行没有目的,它是一无所求、一无所为,如此自能:
不求静而自静,不求定而自定,
不求安而自安,不求慧而自慧,
不求通而自通,不求得而自得。
二、修行有方法吗?怎样修?
万物都是整体的化显,都是整体的一部分,而人也是其中之一。部分从来没有离开过整体,整体也从来没有抛弃过部分。
白阳老人曾说,修道就是修“无”,故“无修之修”,才是真修。
自古以来,修行之人都要找方法来修,也许他们都能修出一些成果,不知此成果都是半路上的奇花异草,亦是由心造成的“幻相”,如果以此而自喜,则离道远矣。
三、既然“无修”,何来成道?
道贵“明”,而不在“修”。
道在心中,道在身中,道在一切。
苏大仙同修曾说:大道无门,处处是门;千差是道,无一非道。
有成道之心浮现,即是妄想,即是执著,即是有心。
如真言修,修此“有心”变“无心”而已。
“无心之心”,方为道心。能如此,则心明如镜,物来则照,物去则无;事来则应,事去则无。
四、我什么都不知,甚至连“修无”都不知,如何能算修行?
这是个矛盾之问题。
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慧能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
所以先了解是需要的,了解之后你就要把这些了解丢掉,不要储存于心中,让它空无所有,自然浮现的是源源不绝的“素慧”,而不是所学到的“知识”。
此时你就知道知识只是入门的工具,就好像过河的船,当你到彼岸之后就须舍掉。
到这个时候,你会豁然发现:此岸是道,彼岸亦是道。师度自度只是“明”而已,并没有迷悟之问题。
五、我是个家庭主妇,每天除了照顾孩子外,还有一大堆的家事要做,哪有时间修行?
无事时不求心空,有事时不让心乱。
无事就好,再求心空岂非头上安头?
有事处事,其心不乱正是证道时机。
有事是成全,无事亦是成全。
恭喜你有这么多的工作让你做,它是成全你修行的好机会。
六、我的事业繁忙,压力很大,是否等到退休后才修行?
有人认为外在的一切都是虚幻的、都是空的,只有内在是真实的;有人认为只有你自己是虚幻的、是空的,而外在的一切是真实的。这两种论调都对、也都不对,其目的只是为了“遣执”。前者乃执著“有我”,为了内在的“灵性”而必须放弃了所有的一切;后者是执著“无我”,当你“没有自己”,则自然能与天地精神共往来,与天地同在,与万物同在,与整体同在。
其实修行只是“明”而已,明白一切都在“变”与“不变”之中。以“不变”为体,“变”为用,才不会执其一端。所以在你的事业中,你是否体会出它的“变”与“不变”:
变是什么,不变是什么?
变在哪里,不变在哪里?
你就会豁然发现: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
它不是时间的问题,也不是空间的问题。
所以它并不在于工作或是不工作,也不在于退休或不退休。
七、我修行了好多年,可是杂念、妄想还很多,请问该怎么办?
修行要知其根本,本立而道生,则杂念、妄想自然远离。
如专在杂念、妄想上下功夫,则本末倒置,如整理枝叶,永无尽时。人心量广阔如虚空,能容宇宙、天地、万物,奈何对内在的杂念、妄想过意不去,实在可悲。
当你知其根本,有无杂念,有无妄想,已不重要。故修道不要舍本逐末,一心一意想除杂念、妄想,不是修行的重点。
八、修行之后,我的内心还是有很多不平,很多看不惯,怎么办?
不要用“人心”修行,人心修行总是处于相对之中,所以有很多的不平及看不惯。
不要用“道心”修行,道心修行总是处于绝对之中,所以没有不平及看不惯。
我们要用“无心之心”修行,如此才能“无心”之不平,“无心”之看不惯。
它们的相同在哪里,不同在哪里?请自深思之!
九、修行之后,我还是有很多烦恼,心情时好时坏,请问解决之方?
失去了健康,才知道健康的重要。
很多事情是在对照之中,更能显出相对的事实。
有烦恼才能明白没有烦恼之真实,
心情之起伏才能明白心情不起伏的可贵。
这些都是上天的恩赐,我们除了感激外,还是再感激!
有了这些,我们才能由相对中走出绝对,能如此,则:
烦恼、不烦恼已经不重要,
心情的好或坏已经不重要。
老实告诉您:没有方法可修,只是“明”而已。
十、“返本还原”是什么?“究竟原头”在哪里?
返本还原是返回本然,回归性命的原头。因有“返”“还”两个字,就好像有一个固定的地方可去,让我们产生误解。其实究竟原头是“充满”的,它在任何地方,也不在任何地方。如此说实在让我们茫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我们只好立一个参考点,让大家有所著立处。其参考点就是离自己最近的地方──最内在的本质核心。
因为在最近,所以很容易发现它,只要能够先放下“外在”所有的一切,自自然然它就浮现。当你发现后,就没有内在与外在的分别,也没有个体与整体的分别,我就在道之中,我是整体的一部分,我与整体从来没有分开过,整体也从来没有抛弃过我。
故没有所谓“返”,也没有所谓“还”。这才是真正之“返本还原”。
十一、如何证明你与道同在?
是谁在证明?根本无法证明,因为你就是道。
如从表现在外之事实,或许有一些蛛丝马迹可追寻。如:
1、您的内心时常充满宁静、安祥、自在与喜悦,这些并非由外物的影响所引起,而是自自然然地浮现。
2、您遇到事情、处理事务会愈来愈冷静,而且常有“神来之思”让您处理得很满意,让您觉得不可思议。
3、在单独的时候不会觉得无聊,而是悠闲自在;在人多的地方也不会觉得吵杂,而喜欢与人相处。
◎修行是向内修,不是向外求。
经典是古圣先贤修行之经验,一个人如果仅从事于经典之研究,至多可以成为一个学者或是专家,不可能浮现自己的智慧找到真实的自己。一个人如果只有照着经典所说的方法来修,那也是跟着别人走,属于后知,不一定能够后觉。所以要找到永远属于自己的解脱经典,必须从别人的经验里,找到自己的智慧。要在自己的智慧里,开发自己的经验。
所以其重点是向内修,由心起修,使心清静无染,直接进入道的原乡,性灵的本然。
有智慧的人,他是向内修,求其内心之宁静净化,不是向外求得圣神仙佛的保祐、加持;而愚笨的人则恰恰相反,向外求,不知道向内修。有智慧的人,他以调整自己之心境为根本,不着重外在身体的调养;而愚笨的人则着重于外在身体的调养,忽略了内在心性的净化。
◎别随着环境起舞
尘世间不可能完全是顺境,遇到逆境在所难免,修行之路亦是如此。聪明人当知顺境无须欢喜,逆境不必忧虑。顺境如冷水煮青蛙,沉浸其内,毫无警戒之心,死而不知。逆境则时时存警戒之心,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修改自己,反而容易有所成就。
说话也是一样,好话是顺境,恶语是逆境。世人多喜欢听好话,但能够懂得接受恶语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至其终极,顺逆不存乎心,而如如不动,则性光独曜,大体朗然,臻于大化之境。
◎放下一切的依赖
一切的经典,一切的法门,一切的门派都是有方向性,都有其门槛。依之而修,就好像人拿柺杖习惯了,丢下柺杖就觉得不自在。白阳大道之修行,没有柺杖,没有依赖,完全从修“无”着手。打破一切的束缚,打破一切的障碍,显现原本的素慧,再发挥良知良能,行于三界之中,随处度化。
◎白阳大道之修为方式
1、不必深山苦修,不必出家修行。白阳大道是半圣半凡之修行方式,一方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付出心力,一方面做内在的修行功夫,其心在世离世、在尘无尘,如莲花之出污泥而不染。如此则能慧心朗明,于事业上能掌握先机,无往不利;于修行上能开发潜能,寻到真迹。
2、白阳大道立足传统,破除迷信,其立论皆能在科学上得其印证。无论研究任何科学,如能兼修白阳真理,定能恍然大悟,豁然开朗。且能在其科学领域上找到根源。
3、生活就是道,离开生活就无道可言。所以白阳大道是在生活之中修行,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是学习的对象。看到外在的一切而能返照自心,是好是坏,不贪不著,自能在生活中见真章。
4、千古一道,本无分别。修行方式,因时空而变更。修行不能墨守陈腔,须依时代之不同而改变。过去之法必须完全放却,把握当下,展望未来,以“无为”为彻首彻尾之根本大法,方是白阳大道之真精神。
◎白阳真修者之心境
1、赤子之心是真心,是无心之心。发之于本然,显诸于外者是良知、良能。人如能以良知良能当家作主,为人处事则不会计较利害得失,具有前瞻性,一切清楚明白别人使用智巧、权谋,能够深入了解而不为其所害,自己深知智巧、权谋而不用。别人的烦恼就是自己的烦恼,别人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能无私的协助而臻于无我无为之境。
2、修行之事不是有心而求,而是无心而为。凡有所求即是有目的,即是人心用事,无法达成。无心而为即是无所求,一切皆无,心不存在,物不存在,我亦不存在,此时则与大整体融而为一,更没有与大整体融而为一之感觉。本来就静,本来就定,本来就安。一切俱足,用之则智慧如泉水滚滚而出,不用则归藏于虚无。
◎先天大道精神之所在
1、人性本善,行善是人的责任,并不能说是功德。有谓自己修性是功,自己修身是德。所以说功德必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
2、白阳大道之真精神是诚于内自修自证为本,本乎天地之至德,无为而为,大化无待,一以贯之。白阳修子之心志要如高山不动无畏,白阳修子之心性要如流水随遇而安包容忍辱,如此方能圆通无碍,替天行道。
3、“心游物外,住于无住”是白阳修子内修之法。
“物”分为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有形是外在之物质,因有诸多美好,心容易受其迷惑;无形是内在之心念,千变万化,心容易受其干扰。如能看清其真相,一切都是幻化不实,此心自定而不受影响,自能游诸物外。
“住”是执著的意思,心执著于何处则住于何处。住则有框框,有束缚,无法解脱。所以修道贵乎遣执,遣之又遣,以至于无,则无所执。无所执则无挂碍,心如白云,无心出岫,悠游自在,无家为家,此方“住于无住”也。
◎结语
1、经典在哪里?经典就在你的心中。
老师在哪里?老师也在你的心中。
白阳老人说:“白阳大道无经典,无为要学古人心”。只要我们能够无为净化:净化自己的身体,净化自己的意念,净化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动机。则整体的智慧,必源源而出,这才是真正你的经典,真正你的老师。
2、在先天境界中,无形无象,本无所谓因,亦无所谓果,而是一炁流行,永恒不灭。一落入后天有形有象之世界中,受外在物欲之引诱,内在七情六欲之薰染,本具有的良知良能已遭蒙蔽,本性受到污染,造因成果,转果为因,接续不断,永无止期。生死海中,无法跳脱。唯有诚修“白阳大道”,才能知因了因,知果了果,知生了生,知死了死。自能超乎天地外,不落五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