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七)

經典(七)

出自白陽先天大道

跳轉到: 導航, 搜索


原文

作者:白陽老人


 高山礊立不動無畏之精神.就是真修替天行道之精神。

 流水隨遇而安容辱之精神.就是真修圓通無礙之精神。

 真修實煉「無為大化之道」之秘竅.全在「知行合一」四個字上。真修白陽無為大化之道.於身於心.則必須做到:

  既無為教者之入世用世之累。

  亦無為道者之出世捨世之弊。

 我們要居兩而取其中:

  入世不著一切入世相。

  出世不著一切出世相。

更要:孤標獨立.纖塵不染。


 我們修大道.不是只從別人之經典中.去找心靈短暫歸屬的喜悅為滿足.因為那是如同望梅止渴.而是得不到究竟的。

 我們修大道.不是只從死坐中求其靜.去找性靈瞬間如歸故鄉的感受為究竟.因為那是你自己開啟你自己之幻象.那並不是真正地解脫之門。

 佛家所謂之一切因果.都是由眾生自己造成。

  如果你自己不造因果.因果從何而來?

  如果你自己有因果.只知向外去求信、求救.諸聖神佛誰也不可能把你的因果取消.最後仍要靠你自己去認真務實地苦修.方能知道如何去:

  以了因。

  以了果。

  以了生。

  以了死。

 因為因果報應.那是天地間之自然法則。


淺化

編輯:淺化小組


巍峨的高山,它安靜屹立、無所畏懼的精神,就是真修大道、代天宣揚大道的精神;潺湲的流水,它隨遇而安、謙虛容辱的精神,就是真修大道、圓融處事毫無滯礙的精神。山與水,象徵著靜與動、體與用,在靜中蘊涵動的魄力,在動中潛藏靜的寧息。山水之間,是靜動相合、體用為一的自然現象,值得我們思索玩味。


白陽老人時常對我們言道:「大道的修行,需要真修實煉。」所謂的真修實煉,是將自我的明悟化為生活中的一切,讓一時的明覺融和為生活的滋養。在修行來說,「知」與「行」之間本不應有分別,會有分別,是人類的經驗體系將「知」成為「知」,「行」成為「行」,事實修行之「體」與「用」本該是一件事,「體」就是「用」,「用」便是「體」。我們需明瞭:靠記憶而得的並非修行,靠思考而致的並非修行,那或許是我們為自己所設下的修行門檻、修行前置;我們不妨想想:當記憶與思考寫成經典被傳承下來,那到底是寶貴的資產、還是障礙的遺留?是以白陽老人亦時常提點我們:修行大道並無秘訣也無機巧,而全在四字「知行合一」之上。


孔子曾言:「知命、奉命、了命,天命不可違,違者大凶。」這是告訴我們:若您已知曉自己生於天地間所為何事,那麼就該腳踏實地步步向前。這條人生路不只要走下去,還要走完,不只要走完,還要走出屬於自己的開闊來。當我們貫徹大道的精神行走人世,不管於身體還是心靈,都必須做到:既不要有入世教化者走入人群卻為世事所用的負累,亦不要有出世修道者遠離凡俗卻與世人相隔離的弊病。我們悠遊於這兩個極端之間,進入塵世的同時也出離塵世,不受過往入世或出世的窠臼所限,而是以純然自由的心靈、毫無滯礙的精神,做自己該做的事。


經典,經典,經典的本身並不是道,它僅僅只是過往修行者的經驗。當修行被分為「知」與「行」兩部分,而「知」這部分獨獨留傳後世,我們更需明白,這早已離道遠矣。我們已然擁有取用不盡的寶藏在身中,純然無瑕的本然至性人人皆有、人人相同,又何需滿足於翻閱經典時瞬間的喜悅、着迷在前人經驗所獲致的感受中?


修行人最終面對的是自己:面對自己為自己設下的限制,面對過往至今積累的一切……到頭來,您會發現最無法處理、最讓您猶豫的便是自我的意識,最無可打破的便是自我的習性:任性、偏激、執著、無知。人類既存在這自然界裡,便無法脫離自然法則的約束,是以我們在每個當下所經歷的一切,其影響將伴隨自身長久的時間,這在自然界有個固定的名稱,叫作「因果」,「因果」就是經驗的一種面貌。每個人都有各自積累的經驗,也就都有各自的因果,天底下沒有任何一種力量可以將它取消,唯有反樸歸真的修行,才可能打破自我的框限,回復自由的本然。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