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之外

經典之外

出自白陽先天大道

(修訂版本間差異)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David (對話 | 貢獻)
(新頁面: {{dateNo|{{subst:CURRENTYEAR}}年{{subst:CURRENTMONTHNAME}}{{subst:CURRENTDAY}}日|白陽園地}} <!-- ******* 請不要改變此線上的文字******* --> <!-- ************************...)

在2009年4月18日 (六) 15:46的當前修訂版本


經典之外 - 曾登輝 一、什麼是修行?修行的目的是什麼?

1、修行是解粘去縛、遣執。

  解粘去縛是丟掉一切本來就沒有的包袱,遣執是遣開一切的執著,包括時間、空間、自我。

2、修行沒有目的,一有目的則落入有為、有求之中。

  求福、求壽、求平安是目的,求成仙、成佛、成道是目的,求內心的平靜、自在與喜悅是目的,求與整體契合是目的。所以說不管外在的求,或是內在的求,都是有所求,都是有所為,因此就有束縛、有框框,不但不能超越,反而陷入其中。

3、修行沒有目的,它是一無所求、一無所為,如此自能:

不求靜而自靜,不求定而自定,

不求安而自安,不求慧而自慧,

不求通而自通,不求得而自得。

二、修行有方法嗎?怎樣修?

  萬物都是整體的化顯,都是整體的一部分,而人也是其中之一。部分從來沒有離開過整體,整體也從來沒有拋棄過部分。

  白陽老人曾說,修道就是修「無」,故「無修之修」,才是真修。

自古以來,修行之人都要找方法來修,也許他們都能修出一些成果,不知此成果都是半路上的奇花異草,亦是由心造成的「幻相」,如果以此而自喜,則離道遠矣。

三、既然「無修」,何來成道?

  道貴「明」,而不在「修」。

  道在心中,道在身中,道在一切。

  蘇大仙同修曾說:大道無門,處處是門;千差是道,無一非道。

  有成道之心浮現,即是妄想,即是執著,即是有心。

  如真言修,修此「有心」變「無心」而已。

  「無心之心」,方為道心。能如此,則心明如鏡,物來則照,物去則無;事來則應,事去則無。

四、我什麼都不知,甚至連「修無」都不知,如何能算修行?

  這是個矛盾之問題。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慧能說:迷時師度,悟時自度。

  所以先了解是需要的,了解之後你就要把這些了解丟掉,不要儲存於心中,讓它空無所有,自然浮現的是源源不絕的「素慧」,而不是所學到的「知識」。

  此時你就知道知識只是入門的工具,就好像過河的船,當你到彼岸之後就須捨掉。

  到這個時候,你會豁然發現:此岸是道,彼岸亦是道。師度自度只是「明」而已,並沒有迷悟之問題。

五、我是個家庭主婦,每天除了照顧孩子外,還有一大堆的家事要做,哪有時間修行?

無事時不求心空,有事時不讓心亂。

無事就好,再求心空豈非頭上安頭?

有事處事,其心不亂正是證道時機。

有事是成全,無事亦是成全。

恭喜你有這麼多的工作讓你做,它是成全你修行的好機會。

六、我的事業繁忙,壓力很大,是否等到退休後才修行?

  有人認為外在的一切都是虛幻的、都是空的,只有內在是真實的;有人認為只有你自己是虛幻的、是空的,而外在的一切是真實的。這兩種論調都對、也都不對,其目的只是為了「遣執」。前者乃執著「有我」,為了內在的「靈性」而必須放棄了所有的一切;後者是執著「無我」,當你「沒有自己」,則自然能與天地精神共往來,與天地同在,與萬物同在,與整體同在。

  其實修行只是「明」而已,明白一切都在「變」與「不變」之中。以「不變」為體,「變」為用,才不會執其一端。所以在你的事業中,你是否體會出它的「變」與「不變」:

變是什麼,不變是什麼?

變在哪裡,不變在哪裡?

  你就會豁然發現:工作就是修行,修行就是工作。

  它不是時間的問題,也不是空間的問題。

  所以它並不在於工作或是不工作,也不在於退休或不退休。

七、我修行了好多年,可是雜念、妄想還很多,請問該怎麼辦?

修行要知其根本,本立而道生,則雜念、妄想自然遠離。

  如專在雜念、妄想上下功夫,則本末倒置,如整理枝葉,永無盡時。人心量廣闊如虛空,能容宇宙、天地、萬物,奈何對內在的雜念、妄想過意不去,實在可悲。

  當你知其根本,有無雜念,有無妄想,已不重要。故修道不要捨本逐末,一心一意想除雜念、妄想,不是修行的重點。

八、修行之後,我的內心還是有很多不平,很多看不慣,怎麼辦?

  不要用「人心」修行,人心修行總是處於相對之中,所以有很多的不平及看不慣。

  不要用「道心」修行,道心修行總是處於絕對之中,所以沒有不平及看不慣。

  我們要用「無心之心」修行,如此才能「無心」之不平,「無心」之看不慣。

  它們的相同在哪裡,不同在哪裡?請自深思之!

九、修行之後,我還是有很多煩惱,心情時好時壞,請問解決之方?

  失去了健康,才知道健康的重要。

  很多事情是在對照之中,更能顯出相對的事實。

  有煩惱才能明白沒有煩惱之真實,

  心情之起伏才能明白心情不起伏的可貴。

  這些都是上天的恩賜,我們除了感激外,還是再感激!

  有了這些,我們才能由相對中走出絕對,能如此,則:

煩惱、不煩惱已經不重要,

  心情的好或壞已經不重要。

  老實告訴您:沒有方法可修,只是「明」而已。

十、「返本還原」是什麼?「究竟原頭」在哪裡?

  返本還原是返回本然,回歸性命的原頭。因有「返」「還」兩個字,就好像有一個固定的地方可去,讓我們產生誤解。其實究竟原頭是「充滿」的,它在任何地方,也不在任何地方。如此說實在讓我們茫茫然,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我們只好立一個參考點,讓大家有所著立處。其參考點就是離自己最近的地方──最內在的本質核心。

  因為在最近,所以很容易發現它,只要能夠先放下「外在」所有的一切,自自然然它就浮現。當你發現後,就沒有內在與外在的分別,也沒有個體與整體的分別,我就在道之中,我是整體的一部分,我與整體從來沒有分開過,整體也從來沒有拋棄過我。

故沒有所謂「返」,也沒有所謂「還」。這才是真正之「返本還原」。

十一、如何證明你與道同在?

是誰在證明?根本無法證明,因為你就是道。

如從表現在外之事實,或許有一些蛛絲馬跡可追尋。如:

1、您的內心時常充滿寧靜、安祥、自在與喜悅,這些並非由外物的影響所引起,而是自自然然地浮現。

2、您遇到事情、處理事務會愈來愈冷靜,而且常有「神來之思」讓您處理得很滿意,讓您覺得不可思議。

3、在單獨的時候不會覺得無聊,而是悠閒自在;在人多的地方也不會覺得吵雜,而喜歡與人相處。

◎修行是向內修,不是向外求。

經典是古聖先賢修行之經驗,一個人如果僅從事於經典之研究,至多可以成為一個學者或是專家,不可能浮現自己的智慧找到真實的自己。一個人如果只有照著經典所說的方法來修,那也是跟著別人走,屬於後知,不一定能夠後覺。所以要找到永遠屬於自己的解脫經典,必須從別人的經驗裡,找到自己的智慧。要在自己的智慧裡,開發自己的經驗。

所以其重點是向內修,由心起修,使心清靜無染,直接進入道的原鄉,性靈的本然。

有智慧的人,他是向內修,求其內心之寧靜淨化,不是向外求得聖神仙佛的保祐、加持;而愚笨的人則恰恰相反,向外求,不知道向內修。有智慧的人,他以調整自己之心境為根本,不著重外在身體的調養;而愚笨的人則著重於外在身體的調養,忽略了內在心性的淨化。

◎別隨著環境起舞

  塵世間不可能完全是順境,遇到逆境在所難免,修行之路亦是如此。聰明人當知順境無須歡喜,逆境不必憂慮。順境如冷水煮青蛙,沉浸其內,毫無警戒之心,死而不知。逆境則時時存警戒之心,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時時修改自己,反而容易有所成就。

  說話也是一樣,好話是順境,惡語是逆境。世人多喜歡聽好話,但能夠懂得接受惡語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行者。至其終極,順逆不存乎心,而如如不動,則性光獨曜,大體朗然,臻於大化之境。

◎放下一切的依賴

一切的經典,一切的法門,一切的門派都是有方向性,都有其門檻。依之而修,就好像人拿柺杖習慣了,丟下柺杖就覺得不自在。白陽大道之修行,沒有柺杖,沒有依賴,完全從修「無」著手。打破一切的束縛,打破一切的障礙,顯現原本的素慧,再發揮良知良能,行於三界之中,隨處度化。

◎白陽大道之修為方式

1、不必深山苦修,不必出家修行。白陽大道是半聖半凡之修行方式,一方面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付出心力,一方面做內在的修行功夫,其心在世離世、在塵無塵,如蓮花之出污泥而不染。如此則能慧心朗明,於事業上能掌握先機,無往不利;於修行上能開發潛能,尋到真跡。

2、白陽大道立足傳統,破除迷信,其立論皆能在科學上得其印證。無論研究任何科學,如能兼修白陽真理,定能恍然大悟,豁然開朗。且能在其科學領域上找到根源。

3、生活就是道,離開生活就無道可言。所以白陽大道是在生活之中修行,一草一木,一事一物,都是學習的對象。看到外在的一切而能返照自心,是好是壞,不貪不著,自能在生活中見真章。

4、千古一道,本無分別。修行方式,因時空而變更。修行不能墨守陳腔,須依時代之不同而改變。過去之法必須完全放卻,把握當下,展望未來,以「無為」為徹首徹尾之根本大法,方是白陽大道之真精神。

◎白陽真修者之心境

1、赤子之心是真心,是無心之心。發之於本然,顯諸於外者是良知、良能。人如能以良知良能當家作主,為人處事則不會計較利害得失,具有前瞻性,一切清楚明白別人使用智巧、權謀,能夠深入了解而不為其所害,自己深知智巧、權謀而不用。別人的煩惱就是自己的煩惱,別人的事情就是自己的事情,能無私的協助而臻於無我無為之境。

2、修行之事不是有心而求,而是無心而為。凡有所求即是有目的,即是人心用事,無法達成。無心而為即是無所求,一切皆無,心不存在,物不存在,我亦不存在,此時則與大整體融而為一,更沒有與大整體融而為一之感覺。本來就靜,本來就定,本來就安。一切俱足,用之則智慧如泉水滾滾而出,不用則歸藏於虛無。

◎先天大道精神之所在

1、人性本善,行善是人的責任,並不能說是功德。有謂自己修性是功,自己修身是德。所以說功德必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

2、白陽大道之真精神是誠於內自修自證為本,本乎天地之至德,無為而為,大化無待,一以貫之。白陽修子之心志要如高山不動無畏,白陽修子之心性要如流水隨遇而安包容忍辱,如此方能圓通無礙,替天行道。

3、「心遊物外,住於無住」是白陽修子內修之法。

「物」分為有形之物與無形之物,有形是外在之物質,因有諸多美好,心容易受其迷惑;無形是內在之心念,千變萬化,心容易受其干擾。如能看清其真相,一切都是幻化不實,此心自定而不受影響,自能遊諸物外。

「住」是執著的意思,心執著於何處則住於何處。住則有框框,有束縛,無法解脫。所以修道貴乎遣執,遣之又遣,以至於無,則無所執。無所執則無掛礙,心如白雲,無心出岫,悠遊自在,無家為家,此方「住於無住」也。

◎結語

1、經典在哪裡?經典就在你的心中。

老師在哪裡?老師也在你的心中。

白陽老人說:「白陽大道無經典,無為要學古人心」。只要我們能夠無為淨化:淨化自己的身體,淨化自己的意念,淨化自己的心靈,淨化自己的動機。則整體的智慧,必源源而出,這才是真正你的經典,真正你的老師。

2、在先天境界中,無形無象,本無所謂因,亦無所謂果,而是一炁流行,永恆不滅。一落入後天有形有象之世界中,受外在物慾之引誘,內在七情六慾之薰染,本具有的良知良能已遭蒙蔽,本性受到污染,造因成果,轉果為因,接續不斷,永無止期。生死海中,無法跳脫。唯有誠修「白陽大道」,才能知因了因,知果了果,知生了生,知死了死。自能超乎天地外,不落五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