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1~3)

智(1~3)

出自白陽先天大道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智者知也。 知人、知事、知物者,外也;知己者,內也。 知外者,外求也;知內者,內修也。 外求為俗智,內修為聖智。 達者為俗脫俗,為道遣道。 故無俗聖之分也。

「向前看」是人類從小就學習來的觀念。有人說只有向前看,才能看到美麗的彩虹。彩虹象徵理想、夢、目標。從小開始,老師就要我們立定志向,朝著自己立定的目標前進。「我的志願」不知大家已寫過多少遍,有些人的志願也許不盡相同,但總算立定了目標。 老師又說,人沒有目標就好像無根的浮萍,隨波漂浮。孔老夫子也說:「人而無志,不知其可也。」整個社會都朝著目標前進,現在又用了另外一個名稱「願景」,其實名稱改了,意思還是一樣。 政治家、文學家、哲學家、藝術家、企業家、教育家、宗教家、科學家,…這些都是你的志願之一。有些人達到了,有些人沒有,達到了就是成功,沒有達到就是失敗。不管成功或失敗,奮鬥是需要的。難怪有人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當他們成功了,名得到了,利也得到了,表面上可說是富有的,但他們的內心往往有失落感,他們心靈空虛,好像缺少了什麼?每當夜深人靜,他們常會捫心自問:生命的意義何在?忙忙碌碌為了什麼?

為了追求內外的一個平衡,有人沉迷於山水,有人沉迷於酒色,有人加入行善會,有人皈依宗教而求心靈的寄託。讓生活過得實在些,從向外的名利追求轉換成向內心靈的追求。

有些人從小就喜歡向內走,走修行的路,他們接觸過各種宗教,研究過各種經典,闡述妙理,如舌燦蓮花,綿綿不絕。對真理的研究不遺餘力,別人問什麼,都能對答如流,而成為真理的解釋者。有些修行者雖不著重經典的探討,但他從身心上苦修,以求得到各種果位,如阿羅漢、菩薩、佛、聖人、仙佛等。他們雖然向內走、向內修,還是有所期盼,還是有目標,還是有所求。此與塵世向外之求名求利又有何分別?

有智慧的人,也可以說是知者,他們了解了道的真諦,守其中而制其外,雖行人世間,做自己的事業,而其心是超然的,如如不動;雖走修行的路,其心不為道所迷,而能圓融一切。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知人與自知,缺一不可,此可謂完整,此可以說「無俗聖之分」。


知之功,去執也;
知之能,去道也。
夫為人者:
入世則為名執名,為利執利;
出世則為德執德,為道執道。
名雖各異,其執一也。

蜘蛛結網,是為了生存;世人結網,卻綁了自己。有人說作繭自縛,實乃最好的寫照。這些網是什麼?是名網、利網、德網、道網。 有智慧的人,他也照樣結網,不過他像蜘蛛一樣,在網上悠遊自在,不為網所粘縛。真的所謂「入世出世,在塵出塵。」

所以修行最重要的事是開發本身的智慧,使之能悟、能知、能明,才能破除一切執著。否則不管入世、出世,都同樣一網無遺了。

如何能知?
靜而已矣。
然則:
有出有入,非靜也。
有動有靜,非靜也。
無生無息,非靜也。
一念不生,非靜也。
而能:
處靜無靜,處喧無喧,方為真靜。

開發自己的智慧,須從靜入手。靜是打開智慧的鑰匙,它不是靜坐之靜,也不是靜心之靜,更不是無念之靜。有心求靜,則永遠得不到靜。那麼靜是什麼?簡單的說,靜是永恆,靜是不變。它永遠和你在一起,寸步不離。只要你有靈敏的覺知,當下即是。在深山裡,你是靜的;在市場中,你是靜的;在槍林彈雨中,你是靜的;在人生的旅途上,你是靜的。何時非靜?何事非靜?這就是真靜。 世人常以「無欲則靜」為修行準則,以過程來說無可厚非,如以終極而言則離道遠矣。你清楚地知道欲之來、欲之去,它們與靜何干?白雲在天上飄來飄去,是否影響了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