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陽大道奧義(三)

白陽大道奧義(三)

出自白陽先天大道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原文

白陽大道貴在致「良知良能」.因良知良能為道所化生。道之動而生乾坤.亦即純陽純陰。

良知屬乾性.
良能屬坤性。
良知屬於靜.
良能屬於動。

所以欲修大道者.則必先修良知良能。


所謂: 「良知」者:而是寂然不動.靜如止水.光照萬物.感而遂通天下。但良知並非槁木死灰.在靜中亦有動.雖動又似不動。故曰:

「無為」即「靜」中之「動」。
「無不為」即「動」中之「靜」。

「良能」者:良能之動其多萬端.當其未受外感時.其動為正軌之動.而「良知」亦隨之興起。

「良能」之微動.如燭照射不遠.其動力亦小。
「良能」之鉅動.如雷電其聲光發揮則滿天空。

修大道至此境者.必是不世之睿哲.更是一代英豪。可以驚天地.動鬼神也。


「良知」之表現於外為「靈明」.亦曰「明覺」。故無所不照.此之所以辨別善惡.而知進退也。

「良能」之為用至廣.為善去惡都屬良能。當遇疑難.或遇艱苦.其內心有所動.即良能也。

用之於親則是孝。
用之於國則是忠。
用之於友則是信。

其所用無不能也。人之所以立於天地間者.而則在此良能之用也。

「良知」之本體為「識」。
「良能」之本體為「力」。

後天所謂知行之知.只是知識之論.為感官所得之「知」。「良知」之「知」則曰為「識」.此識謂之「根竅內通」.不緣任何物境。其所以根竅內通者.蓋通於「良知」.「打破五官歸於玄同」.則在乎「良知」也。

動之本體曰力.良能似動能.其力最大.此種動能.充塞宇宙間.為宇宙一切活動之主力。如九大行星繞太陽而轉.固然有賴於離心力與向心力。但何以要有離心力?又何以要有向心力?個中當然有一主力.此力即良能。浩然正氣即良能之發揮.良能之源頭是祖炁。

「良知」、「良能」而有先後。良能為先.良知為後。一定先有良能之啟動.而後良知方會顯現。良知之所以會顯現.而是由於良能之鼓動。宇宙萬有之生長.俱足是良能也。

「良知」、「良能」並重.僅知良知.而不知良能.則如車之兩輪失去一輪.終不克大行也。

良知是辨別善惡。
良能是為善去惡。
辨別善惡在於明。
為善去惡在於格。

故「知」「能」之功夫在於「明」與「格」。有良能而後方能「致」.致之中亦含有良能。良能較之良知.則更為重要。「良能」而是無所不在.無所不有。一切動植礦物.無不俱含「能量」.若無良能則便不能成為物。而物之所以成為物.在有「良能」也。

「良知」而是偶然遇問題而起之一種明覺。明覺原屬一時性者.譬如對父母而知孝。孝為「良知」.但孝之實踐則是「良能」.無良能便不能孝。「知」「能」在本體上.原是不分.惟有之人.僅偶而良知現.而知孝敬父母.但終未孝敬父母.即是良能之不足.終是不孝。

淺化

編輯:淺化小組


白陽大道貴在「致良知,啟良能」。良知是天性本然的智慧,良能是天性本然的能量,雖然是天性中本來就存在的智慧和能量,但是由於塵世的許多私見、慾望、牽纏、掛礙,是以人們都掩蓋了本具的良知與良能。良知、良能是大道所化生,大道運行而生乾與坤(純陽與純陰),良知便屬於乾性,良能則屬於坤性,良知的屬性為「靜」,良能的屬性為「動」。修習大道的修子們,一定要先明白良知與良能的道理。

所謂「良知」是指:在沉寂無波、靜如止水的心靈裡,我們內在的精神便與大道、與祖炁相契,我們的精神沉入大道裡,大道的精神流貫我們內心,我們與大道合為一體,精神無所在、無所不在,而能感知體察萬有細微的至理。但是「良知」的「靜」並不是槁木死灰、一片死寂,而是在這「至靜」裡亦蘊藏「動」的生機,雖說是「動」,又像是不動,這要如何解釋呢?我們可由「無為」和「無不為」來說明: 「無為」,就是「靜」中的「動」。「無為」並不是沒有作為,只是不要讓人心的偏執、慾望、私見……等等諸多造作支配我們的行為,而要使自然的能量自行運作,自行生、化、返、歸生生不息。 「無不為」,就是「動」中的「靜」。當我們處理事務的時候,內在若能存養「無為」與「無心」,在自然和諧的狀態裡,無時無刻不與大整體契合,我們運用的便是自然的能量、是大整體的能量。這種能量是多麼龐大,我們自然能作成一切事情。

至於「良能」:良能的「動」千變萬化,當這天性本然的能量未受外在影響時,它的「動」便是大道運行的自然動力。當良能運作時,良知便也隨之興起。「良能」的微動,像燭光照射不遠,它的動力也相當微小;「良能」的鉅動,則像落雷閃電,它的聲光將滿佈天空。修大道到此種境地,一定是不世出的聖賢,更是一代英雄豪傑,可以驚天地、動鬼神。

「良知」表現在外,人稱「靈明」,也稱「明覺」,都是瞭然明察事物至理的意思。是以「良知」若譬喻為光,它是無所不照的,我們可用「良知」來辨別善惡,知曉何事當為、何事不應為的道理。

「良能」的用途就更加廣了,為善去惡都屬於「良能」的範疇。當我們遇到疑問難解的迷惑,或遭逢艱辛困苦的狀況,當我們「無為」、「無心」時,內在的智慧將被激盪生起,這種內心的運動便屬於「良能」。「良能」用在親人身上便是「孝」,用在國家之上便是「忠」,用在朋友之間便是「信」。人之所以立足於天地間,所表現出身為人的德性,都靠「良能」的發動。

「良知」的本體為「識」;「良能」的本體為「力」。後天所謂「知」「行」合一的「知」,只是談到「知識」而已,只是感官所能接收的「知覺、知識」罷了。「良知」的「知」則是指「識」,所謂『根竅內通』,如老子言:『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內心明朗而能照見天地自然的至理,不用依憑任何事物、也不需依賴任何境界。人之所以能在內心照見天地至理,便是由於「良知」;『打破五官歸於玄同』──如《列子》書中提及的神人,他能用耳朵看、用嘴巴聽,能打破五官的限制,事實上這些所謂神力,只是於內心澄澈反照一切;當人能進入無分別、無對待的圓融和光中,便能照知一切真實──這也是「良知」的作用。

「動」的本體是「力」,「良能」像是物理學裡的「動能」,它的力量是最龐大的。這種動能充滿於宇宙之中,為宇宙一切活動的主力。如九大行星繞太陽運行,雖然是有賴於離心力和向心力,但是什麼力量安排了這種規律?這就屬於「良能」的範疇。浩然正氣也是良能的發揮,良能的原頭便是祖炁。

良知、良能有其先後次序。良能在前,良知在後,一定先有良能的啟動,而後良知才會顯現;而良知之所以能顯現,便是由於良能的鼓動。宇宙萬有的生發成長,都是因為「良能」。

雖然良知、良能有其先後次序,但我們一定要視它們為同等地重要。若我們僅知良知卻不知道良能,就像古時候的二輪車,若失去了其中一輪,必不能行遠路。

良知可以辨別善惡,良能可以為善去惡。辨別善惡是因為良知有「明(明察、瞭然)」的能力,為善去惡則是由於良能有「格(格除私見物慾)」的能力;是以「知」和「能」的實踐功夫,便在於「明」和「格」。當良能開始鼓動,我們才能夠「致良知(去思考、去了解,明白瞭然事物的至理)」,所以「致良知」中「致」的動力也是來自於良能。「良能」它無所不在,在萬事萬物中都可見良能的痕跡。一切動物、植物、礦物體內都含蘊「能量」,它們若不具有「良能」就不能成為「物體」。「物」之所以能作為「物」而存在,都是因為本身具有「良能」。

「良知」是偶爾遇到問題時,由內心生起的一種明覺。明覺屬於一時性的,譬如對父母,我們知道要孝順,「孝」就是一種「良知」;但是孝的實踐卻要靠「良能」,沒有「良能」就不能行「孝」。「知」和「能」在本體上本來是沒有分別的,但是有的人只是偶爾良知一現,知道孝敬父母,但卻始終也未曾孝敬父母,這就是良知有了,良能卻不足,到頭來仍是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