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陽大道奧義(四)

白陽大道奧義(四)

出自白陽先天大道

跳轉到: 導航, 搜尋


原文

「性」者「良知」也。
「命」者「良能」也。

『天命之謂性』而是「命」重於「性」.亦即「能」重於「知」也。

一念之善即見「性」。
一善之行即見「命」。

「性命」即「良知良能」也。良知良能同出於大道.其本體.萬殊歸為一本。其知識.則一本散為萬殊。其終則歸「一」也。


良知良能俱不可見.為潛在.而是道之表相。道不可見.但其表相於外為「良知」、「良能」。 時今修白陽大道者應首先喚起「良能」。修「良知」是由少私慾為入手.蓋無私慾.則良知自現也。「良能」固然也戒私慾.但良能不是僅由少私寡慾入手.良能為原有.說來即來。人之能冒險犯難.見危授命者.固然有賴於「良知」之明辨.而實則為「良能」之鼓勵.有以成之也。

修白陽大道.不可不致良知.更不可不起良能。良能者為宇宙不滅之生命體。修者如能喚起良能,則能一往無阻.何患乎白陽大道修不成?

然則『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此乃上天激勵其啟發「良知」「良能」也。良能之起.即意志之表現.故修大道者.不可不立志.立志則良能起矣。


人由道生。是故.人是『道生之.德育之。』因人為道所生.所以人有道根。

人來自天.所以可返於天。自何處來.自可再返於何處。要回原處.必須先修大道.大道而是天與人之橋樑。

「人」與「道」本來「同體」。
道為善.是故.人性亦善。
人與道同具其「能」。道所能.人亦能也。

由於以上之三同.所以人與道.能合而為一。既能合而為一.則道與人.本無距離。故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與人之間.有一境界.所謂境界者.就是另外一種生活。譬如:天與地之間.當然有境界.聖人與常人不同.善人與惡人不同。其生活不同.其境界則亦不同也。所以修大道者.就是修「道與人」之境界.而能修至無境界時.就是得道而成道也。

境界大別分為有形境界與無形境界。有形與無形.而是一種波動.即矛盾也。人是在矛盾中而看矛盾.自非真境。真境者乃大自然也。自然者無所不然.即「玄同」也。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親疏利害貴賤.完全不存在.其終則為齊物.亦即玄同也。


沖和之氣者為人。人者.天地之性也。道為靈界之尊.人為物界之長。道居至高之境界.而人居於物界.難免不有物之困擾.受物之影響。所謂物者.包括衣、食、住、行、育、樂等.而此生活無不影響生理.所以自會生出諸多慾念。 人之身是一樊籠.而把人之生命.圍困在這軀殼之中。身是一道鐵幕.也可以說是罪惡之淵藪。因此真修道者.無必要過份珍惜其軀殼也。所謂苦修者.並非故意輕視他之身.而是藉苦修以減少肉慾。

淺化

編輯:淺化小組


「性」是「良知」;「命」是「良能」。『天命之謂性(上天所賦予的本質叫作性)』是指「命」先於「性」,亦即「能」先於「知」。若有一念向善就是「性」的表現,若能行一件善事就是「命」的表現。「性命」的意思,就是「良知良能」。良知良能來自大道的根源處,雖然在世間有不同的顯象,但俱由本然所化,寫作形容詞,即是:「萬殊一本」;而對於良知良能的理解與實踐,每個人的解釋和作法都不盡相同,又如同一本散為萬殊了。追究良知與良能的根本原頭,則都是大道本體,都歸於本然。

我們看不見良知與良能,它潛藏在我們內心,是大道的表相。我們雖然也看不見大道,但是大道表現在外,就是「良知」與「良能」。現在我們修習白陽大道,便應先喚起我們的「良能」。要使我們「良知」顯現,可以由減少私慾著手,因為沒有私慾,良知就能自然顯現。「良能」雖然也要去除私慾,但良能不是僅由少私寡慾著手,良能根原於祖炁,是我們本身所固有,只待撥去人心的雲霧,良能便如無所不照的太陽,當來即來。人之所以能冒險犯難、見危授命,這固然是有賴於「良知」的明覺、辨察,但實際上也是由於「良能」的鼓勵,才得以完成。

修習白陽大道,不可不有良知,更不可不喚醒良能。良能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體,修行者如果能喚起良能,便能勇往向前、暢通無阻,又為何擔憂修不成大道?孟子曾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要把重任交給這個人的時候,一定先困苦他的心志、勞累他的筋骨、飢餓他的軀體、窮乏他的身家,擾亂他、使他的所作所為都不順遂,為的是要激發他的心志,堅忍他的性情,增加他所欠缺的能力。)』這就是上天激勵人們啟發「良知」「良能」的作為。良能的啟動,便是意志的表現,是以修大道的人,不可以不堅定意志,立志則良能就興起了。

生活在世間的人們,皆是先天祖炁的分靈,下降於人身,而遵從著大道的法則,才有生、老、病、死等諸般現象。可以說,我們都是來自大道的根源處,而在人世間,也循著大道的路徑而行。正因為人是由『道生之,德育之(大道孕生他,德行蘊育他)』,是以每個人本心之中,都含蘊著大道的種子。

人類來自於先天祖炁,自當再返回於先天祖炁。從哪裡來,當然可以再返回那裡。但要回到來時處,必須先修習大道,大道是先天祖炁與人類的橋樑。

「人」和「道」本來即是一體;大道是至善的道理,人的本然自性也是至善的;人和大道都具有相同的能力,大道能夠做到的,人也可以做到。

由於人與大道有這三種相同處,所以人和大道,可以合而為一。既然人與大道可以合而為一,那麼大道和人本來就沒有距離。所以古賢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大道,是不會有片刻時晌與人們分開,若會和人分開,那就不是大道了。)』大道和人之間存在著一種境界,所謂「境界」,就是指另外一種生活方式。例如:天與地之間,存在不同的生活方式;聖人和常人的言行處事不甚相同,善人與惡人的言行處事也不會一樣。生活方式、生活態度的不同,所謂「境界」就會有所差異。所以修習大道的人,就是在修「道和人」之間的境界以至於無,如果能夠修行到沒有境界的差異,那麼就是與大道契合為一體了。

境界在後天而言,常被分為有形的境界與無形的境界,而引導世人興起人心去追求。但其實不管是有形境界也好、無形境界也罷,既然已生出分別與對待,就都不過是有別於和諧的擾動,也就是與和諧產生衝突的狀態。人處在不和諧的狀態下,所見無非是不和諧的顯象,在此情況下,人們當然無法得知和諧真理的原貌。真理的原貌就是本然的大道。在本然──這「大道」的原頭裡,它包容一切,沒有分別、沒有對待,也就是所謂的「玄同」。沒有親密與否的分別、沒有疏遠與否的對待,沒有有利與無利、沒有有害與無害、沒有富貴與貧賤。親疏利害貴賤,完全都不存在,最終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萬事萬物俱足而平等的世界,這就是「玄同」。

謙沖溫和的氣質,是人本來具有的天性。人天生所具有的本質,也就是天地的本質。大道是無形界的領導,而人類則是有形界的大人。大道存在於至高的境界,而人類存在於有形物質的世界,難免會受到有形世界的困擾,受到萬事萬物的影響。所謂有形之物,即包括衣、食、住、行、育、樂等等,在人世的生活無一不會影響人類的生理,所以自然會衍生許多的慾望。

人類的身軀是一個束縛,它把人類的生命,圍困在這狹小的軀殼中。人身如同一所堅固的牢獄,也可以說是罪惡聚集的處所。因此真心想修道的人,不用太過份珍愛這個臭皮囊。所謂「苦修」,並不是故意要輕視自己的身體,而是藉由認真的修行來減少身體的慾望。